總是為錢傷感情?談夫妻的金錢衝突

玉芬已經不知道多少次,因為夫妻金錢處理的問題,在家哭泣流淚。

「結婚之前,婆婆就交待我先生,金錢不可以讓我管,一定要他自己管。根本一開始就把我當外人。」

丈夫和婆婆把她當外人?

「結婚20幾年來,不論大事小事,我完全無法在金錢上給意見;

丈夫收入多少,我從來不知道,我只固定每個月領零用錢,像個台傭一樣。

每個月他都要盤問所有的支出,我實在很委屈,省吃儉用很辛苦,偶爾和朋友喝個下午茶,他都要唸。」

「我先生事業有成,小叔、小嬸沒有上班,婆婆就要他固定供給他們生活費。我的小嬸動不動就買名牌包,過得好闊綽。

而我不過某次買了一個打折的真皮皮夾,我先生就罵我虛榮。」

「還有一次吵架,他竟然跟孩子講,你媽媽不用賺錢就有錢花,卻一直吵吵吵,就知道愛錢。

孩子竟然也跟著說,人要知足,說我不知感恩!」

「難道家庭主婦沒有貢獻嗎?每個月領的連傭人都不如。孩子想要什麼,都只有爸爸說了才算,他們當然不尊敬媽媽。」

「我回娘家,要買什麼禮物都要他同意;過年過節我想買好一點的禮盒,都得爭取半天,他還不一定會答應。」

 

華人家庭固定劇碼
這些對話及互動,讀者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即便是基督徒婚姻,仍大半不能倖免於類似的困境。

它們如不定時炸彈般,無預警且不斷地摧殘婚姻關係。

玉芬與丈夫的互動,可以說是承襲婆家「丈夫至上」的傳統觀念。

這個價值觀,幾乎成了大多數華人家庭牢不可破的「真理」。

以我們多年婚姻輔導的經驗,懇切建議想進入婚姻的弟兄姊妹,要和另一半在一開始就達成「夫妻財產共有共享」的共識,

努力達成經濟合一的目標。

我們結婚到美國念書時,很自然地就被引導在銀行開了二人共同帳戶,所有的收入和開支,都合在這本帳戶,

雙方擁有相等的管理和使用權利。

聖經告訴我們,結婚是「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我們也可以常在婚姻誓詞中聽到,「不論貧窮或富足,健康或疾病,一生不離不棄」。

所以夫妻經濟合一是必然,如果夫妻沒有辦法在經濟上合一,往往是受到社會文化及傳統家庭觀念所影響,或是彼此信任基礎不穩固所導致。

 

共同作預算減低爭執
在玉芬的婚姻中,經濟沒有合一。

當先生順從母親的意思,按月拿錢支助弟弟的家庭時,太太因無法了解狀況而有不受尊重的感覺、對先生產生不信任及猜疑。

這些負面想法和情緒,長久以來造成玉芬沒有安全感,也一再侵蝕夫妻間的親密關係。

因金錢爭執的夫妻,雙方往往也會在子女面前抱怨,甚至向兒女數落對方的不是;

不但造成孩子受傷,父母和兒女的關係也會變質,甚至形成不同的「結盟」,相互對抗、衝突。

夫妻雙方理當彼此溝通,達成一些共識,兩人共同做好預算、一起為家庭努力,家庭才能和諧。

若雙方各自為政,或一方獨攬大權,因各自金錢觀不同,在家庭的重大財務決策關口上,如置產、兒女學費等,就可能預埋引爆彈。

聖經說:「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

我們看到身邊的親友間,若夫妻尋求經濟合一,婚姻生活中的爭執就會少了許多;

若經濟優勢的一方願意先捨己、與配偶合一,未來的祝福絕對遠超帳面上的「損失」。

我們的兒子去年結婚,我們給兒子、媳婦的忠告就是經濟合一。

經過一段討論後,他們同意財務完全共有共享。我們相信,這會是他們一生最重要的幸福基礎之一。

經濟合一,可以透過雙方開誠佈公討論達成,包括:

對家庭未來規畫的想像、收入與支出的透明、一起做家庭預算等等。而實際達成的步驟及方法,未來會再以專文與大家分享。

 

釐清事實 安全感在於神
然而,對於結婚多年、且經濟分開行之有年的夫妻,金錢處理的模式很難馬上有所改變。

我們的建議,先從幫助自己得釋放開始。

以玉芬的情形來說,她當然可以把經濟合一當目標,但是在先生還無法配合之前,必須先處理這些帶給她痛苦的想法。

譬如,因為不清楚先生用錢的來龍去脈,而猜疑、讀心蟲作祟,擔心先生不愛她、擔心別人看不起她等等,因此痛苦不堪。

透過探索與學習,玉芬自己可以先脫離不健康想法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也學習能更心平氣和地與先生溝通她的需要和想法。

 

如玉芬提到:「婆婆根本一開始就把我當外人」、「偶爾和朋友喝個下午茶他都要唸」,這是玉芬的解讀而非事實;

玉芬的婆婆也並沒說「她是外人」。而針對下午茶的部份,先生則是說要「省點花」。

重新分析對話後,玉芬便開始產生不同的看法:「婆婆待我不錯」、「先生比我理財更有方」……。

玉芬客觀地檢視心中的想法後,她發現帶給她痛苦的,是她的感受,而這些負面感受的背後,往往是不合真理的信念,需要被更新釋放。

把先生提供的生活費做好管理,逐步脫離和他人比較、委屈不平的狀態。

華人的家庭中,界線觀念常常很模糊。

父母的期待、金錢的處理、人際關係,往往因過度介入,令人喘不過氣。

當我們了解真理,就能澄清自己的責任,而減少責備別人或自責。

 

男女不同卻成為共同體
每個人都難免期待配偶給我們幸福、快樂、滿足、愛、歸屬感、安全感等等。

若期待一個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成功率會有多少呢?

應當調轉眼目來多給對方成長的空間和時間。

 

華人的家庭中,丈夫往往把原生的家庭需求,繼續納入他的照顧責任藍圖,

妻子則以婚姻的核心家庭為優先考量,以致彼此財務不透明,彼此猜疑。

夫妻成為生命共同體,是要彼此發掘對方不同的恩賜,無論個性或才能都是。

夫妻倆只要彼此最好的部分,配合起來,就是為最美好的,也能成就在婚姻中的心意。

One commen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