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迷思認為靠關係或者是靠與跟銀行專員的好交情才有機會拿到較優的貸款利率,
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是銀行其實有很多決定貸款利率的工具,了解計算方式,才可以讓自己與銀行談判更有籌碼!
很多人或許會想本來就有錢的族群為什麼可以拿到較優惠的貸款利率,反而較沒錢的人貸款利率較高,須繳給銀行更多利息金。
但其實回歸一句老話「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沒人做」,銀行決定貸款利率的關鍵其實是「成本」與「風險」。
換另一個角度來說,銀行可以算是最「精明」的賭徒,每一筆貸款對銀行都是場賭注,甚至把不同族群可能的呆帳風險都評估進去後,
猜測最終自己可能的獲利空間。
信用貸款利率決定因素一:成本
更精準的來說,銀行所計算的成本有「一般」與「機會」兩種。
一般成本包含了推銷處理過程的「行政與行銷成本」以及固定現金所存在的「通貨膨脹成本」,
由於消費金融每筆與企業金融相比的金額都來得小很多,貸款承作單位成本較高,因此利率反映成本下,小額信貸的利率普遍也就比企業高。
機會成本則是如果銀行不借錢給貸款者,而是購買國債等其他投資方式所可能獲得的報酬,
如『升息降息對於貸款利率的影響』中,央行降息為何可以影響貸款利率降低。
信用貸款利率決定因素二:風險評估
銀行評估民眾的小額貸款風險,主要是以「信用風險」(Credit Risk)為主,
如果有抵押品的話,則會加上「變現力風險」(Liquidity Risk)進行評估。
每個銀行有自己一套授信風險評估模式,主要是根據年齡、工作、年資、過去信用紀錄為基準,再搭配每個銀行不同的演算法,
推估出每個人的還款風險,風險越高的人,貸款的利率也就越高,
因此,許多銀行針對五百大企業的員工、公務人員、特別專業人士也就提供比較優惠的利率選擇方案。
由於每個銀行的演算法都有所不同,也因此每個人在各銀行的貸款利率也會有所差異。
至於「變現力風險」,從近期「復興航空賣飛機」事件,應該就不難理解,銀行對抵押品的評估是根據每個品項而有所不同。
個人貸款利率,通常視為「一般成本」+「機會成本」+「信用風險」+「變現力風險」。從這個算法,
就說明了為什麼有錢的人貸款成本較低,是因為他的信用風險與變現力風險都比較低的緣故。
不過貸款千萬不要只看帳面上的利率,需要留意總費用年百分率(Annual Percentage Rate),簡稱「APR」才是真正的貸款成本。